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

他山之石

前幾天,我第一次出席了天主教的聚會,是我一名長輩的喪禮,其中有好些環節使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天主教的禮儀背後有其深奧的神學理論,我對這方面也沒有很多研究,所以我以下分享只是以一名普通基督徒角度去看這次聚會。

喪禮開始,神父點燃一枝大蠟燭,代表死亡雖猶如一片漆黑,但耶穌基督的復活,就在這片漆黑中點起亮光。隨後,神父在亡者的遺照兩旁也點起蠟燭,代表她也像基督一樣復活,死亡不能拘禁她。我當時內心不禁說阿門,這禮儀正好具體地表達出基督復活給人的盼望,讓喪家看到也感受到當中的安慰。若是在開始的時候關掉禮堂的燈,之後神父才點蠟燭,隨即再加上詩班唱頌基督得勝復活的詩歌,我相信這會更加震撼。另外,我發現喪禮上設有彌撒,也就是基督教的聖餐或擘餅,這是基督教喪禮所少有的環節。基督教或至少是福音派教會較多著重聖餐的崇拜元素,即表達基督的死並為世人的犧牲,也有教會著重信徒以信心領受聖餐的祝福。儘管我認為這些都是聖經對聖餐較清楚的教導,但教會也不可忽略聖餐還有表達主的臨在及信徒合一。相比之下,一般福音派教會少提這兩點,所以在這些教會中,聖餐主要是崇拜的一個環節,不多在其他場合舉行。但若從主的臨在與信徒合一的角度去看喪禮中的聖餐,我想到它別具意義。它不單可表達出基督已跟亡者同在,亡者不用再藉手上的餅與杯去記念基督;它更可以給在場信徒安慰,因為他們藉領受餅與杯,再次認定亡者雖不在人世,但他不是跟信徒永別,他仍是與聚信徒合一與相通。我想到若我是亡者的至親又是信徒,這定會給我很大的安慰。整個聚會時間約90分鐘,內容多數是重覆的安慰、盼望及讚美的信息,對於未信的參與者而言,或許會感到有點沉悶,但我估對於落在哀傷的至親而言,這些重覆簡單的信息,緩慢的禮儀程序及聚會節奏,可讓他們有多點空間去沈澱其傷痛與各樣情緒。


基督教福音派教會多數較為忽視禮儀,著重那屬於抽象理性思維的道理及教義,或許因此,他們的喪禮有較長的講道(或稱慰勉)時間。然而,對於落在深度憂傷的人,有時一個動作、一件物件及一項禮儀,加上簡單的信息,可能更勝千言萬語。禮儀及宗教物品,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