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五個小孩喚醒中產力量

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是以六年前廣為人知的四千五百元校長感人事件改編而成,主角呂校長毅然接受元岡幼稚園的挑戰,從而扭轉五個學生的命運,也為他們家庭帶來祝福。劇情雖沒有驚喜,但勝在真實,這使它成為一齣十分好的「催淚戲」。電影播放期間,因觀眾開啟紙巾包而產生的雜聲此起彼落,在場不少觀眾,不分男女,在散場時也顯得雙眼通紅。然而,除了「催淚」之外,電影也活生生地反映了現今香港的荒謬。電影中有好幾幕給我複雜的感受,既感動,又憤怒。這複雜感受主要是來自那五位學生的貧困處境:生活環境惡劣、小小年紀擔起家中要務,失去雙親,隨時失學等。所以,他們的夢想很卑微,只希望可以分擔父母的工作,減輕父母的勞苦。他們的處境50年代香港孩童生活情況相似,但何竟真實地出現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社會裏?那位月薪比美國總統還要高的所謂首長,有何顏面去面對他們?為此,我感到憤怒。電影所反映的扭曲教育制度,新界土豪惡霸的囂張傲慢,也是叫人在淚水中感到一股怒氣。

然而,人單憑著一股怒氣,難以有甚麼作為。呂校長的感人故事之所以發生,至少要基於兩個因素。第一是經濟因素,即主角本身的中產背景,以致她無太多生活顧慮,可以去當四千五百元校長;第二是意識形態因素,即主角有著一種對現實的批判及追尋意義的毅力。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經濟因素使主角不會因生活巨大壓力而消磨意志,摧毀夢想,像那些學生的家長一樣;意識形態因素使她拒絕去當補習天后,不墮入金錢與名譽的陷阱之中。這個意識形態因素不一定是高言大智或曲高和寡,例如主角所表達的教育理念:生命影響生命,都是老掉牙的大道理。另外,那些未受過高深教育的學生家長與村民,也可感受到主角追尋意義的熱誠與毅力,最終也為之動容。然而,對於當權者、安於現況者及既得利益者,這個意識形態因素或會叫他們感到不安,因為它隱含著一股顛覆的力量,突破他們所定的常規,讓人可以另闢一片天空。它也具有一種道德的感召力,可動搖現存不公的制度,顯露當下的邪惡。電影以學校跟土豪惡霸的對立,顯出這股意識形態的力量如何動搖惡霸的利益,繼而批判當今教育制度之不濟及社會歪風。這種力量可說是軟弱者的大能,或稱為顛覆社會的軟實力,是那些窮得只有錢、剛愎自用、要強好勝者所不會懂的事。

五個孩子喚醒了中產的校長,以其經濟力量及顛覆社會的軟實力,打破現實的困局。今日香港豺狼當道,社會上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局面,實在需要更多中產覺醒,不單以其經濟實力,更加需要意識形態的軟實力,即那份對現實的批判及追尋意義的毅力,好去顛覆既定的常規框架,感召不同階層人士匯聚成一道改變現實的洪流。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機不可失?得不償失?

政改第二輪諮詢快將結束,不同意見及評論紛紛湧現。我嘗試從三個角度去整合近來所讀到的幾個主要觀點

() 一國兩制
支持政改意見指香港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央與香港市民也當在特首選舉中有其份,831決定正好體現了這兩點:中央確保愛國人士才可作為特首候選人,市民也可一人一票決定特首人選。即使民主國家如英國等,市民也無機會直接提名首相,所以每個國家也有她的普選特色,831決定下的特首選舉也可以是普選。

反對意見指中央曾承諾香港在2017可普選特首,基於這承諾,香港在2017年實行一個政治學者所共識的普選,即普遍市民也有提名權、被選權及投票權的特首普選,勝出者一如以往要得中央任命才可正式當上特首,這也可以體現出一國兩制的精神,中央與香港市民也在決定特首人選上有其份。在831決定下,提委會的組成方法並不公平,不同界別的選民人數基礎及選舉方法有很大差異,這樣的提委會難以說得上是有民意基礎,市民也因此難以說得上有實質的提名權及被選權。

短評:如何具體落實一國兩制可能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普選的基本元素及831決定下的提委會是否公平,這些都是顯然易見。在位者與其在意識形態上扭曲普選的意思或對提委會的不公情況視若無睹,不如證明給實際的香港人看,是次政改對香港而言真的是一個不可失的機遇。

() 得與失
政府以「機不可失」為政改的宣傳口號,這個機遇應是指市民可以有「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投票權,這至少是民主權利的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是次政改也是向前發展的機遇,因為政改開展了第一步,儘管不是完美的第一步,但之後便會有改進的第二步,就如凡事也不可一步登天,民主政制也要一步步發展。

公民黨大玩諷刺,把政府的宣傳口號改為「得不償失」作反宣傳,顯示市民在政改上雖有所得,即一人一票的投票權,但所失去的會是更多更大。「失」就是若社會接受這樣一個只有投票權的選舉為普選,就等於放棄一個市民具有提及、參選及投票權的普選。再者,政改之下所產生的特首可挾著假民意授權,把香港進一步赤化,例如展開23條立法的程序。在社會意識上,接受假普選會助長社會的假冒意識,使香港如國內一樣腐化。這些都是袋住先的得不償失之處。

短評:政府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保證,讓人看見政改下一步就是提高市民的參與權與提及權,反對意見的憂慮是合理的。另外,「只有投票權」的選舉是否比「連投票權也沒有」的選舉好呢?反對者提出袋住先對社會管治及意識的長遠負面影響,是否有點上綱上線?如李詠怡在34日明報所言,假普選不會改變現時政體本質,政府認受性同樣受到質疑,所以假普選下的特首不會比現時特首更易推行惡法。

() 現實的考慮
支持政改者如羅致光說「政治就是要在多元政見當中,尋找可妥協的空間,製造雙贏局面。」現實就是中共不會更改831的決定,因為國家安全壓到一切,包括真假普選的定義、831的法理基礎及對香港社會的影響等,皆不是中央重要的考慮。所以,香港只可務實地在831框架下討論選舉方式。例如政府建議藉著辦民調及公開辯論,使公眾的意見可以成為一個政治力量影響提委會的投票決定,這樣可說是間接使市民參與特首的出閘選舉。陳宏毅也提出他的「白票守尾門」建議,使市民在831框架下對提委會有所制衡。陳方安生等人提出有「候補人」概念的方案,也有著類似制提委會的作用。若政改被否決,香港政制只會維持不變,這包括立法會的普選也會遙遙無期。

反對政改者認為現實就是從831決定的表達字句來看,中央看831框架適用於2017年之後的特首選舉,所以即使這次政改是第一步,之後的政改也離不開831框架,即普遍市民仍是沒有提名權及參選權,香港的政治模式會變成選舉威權制:執政黨長遠執政而反對黨永在邊緣。同一道理,若政改方案也可算為普選而獲通過,2020年所謂立法會普選也必然是膺品。事實上,政府及建制派也常暗示未來立法會普選沒有必要取消功能組別。所以,香港應一開始就向831決定明確說不。

短評:政府用心良苦想出使提委會選舉有普選果效的方法,這方法是否行得通,取決於提委會產生方法及成員的素質。但831框架下不少提委會成員不用面對市民,若他們為人如689一樣厚顏無恥,他們可完全漠視民調或公開辯論結果,只按特別指示或個人利益去投票。換言之,市民仍是無從制衡提委會。「白票守尾門」在概念上雖是有些古怪,但原則上它是可以讓市民對提委會作出一定實際的制衡,可惜暫時只得大律師公會及唐英年的支持。另外,若現實就是看不見未來有真普通,我們何不真真實實讓人知道香港就是沒有普選的城市?

總結:
記得第一次出門到外地的時候,父母向我千叮萬囑說在出入境時要非常小心別人提出「袋住先」的請求。首先要先搞清楚所袋住先的東西是甚麼,也要想想作出這請求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若隨隨便便袋住先,後果可能萬劫不復。現時有人向我們作出袋住先的建議,我們也可以想想我們要袋住甚麼?提出建議的人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