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從2015區選反思教會牧養

近來全城焦點集中在區議會選舉,因為它的結果有特別意義,可以在某程上反映佔中所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驗證先前眾多對佔中影響的不同分析,那一些才是較為準確。所以,現時坊間仍熱烈討論是次選舉結果所反映的社會情況。對於教會而言,是次選舉是否也同樣具有意義,為今日的教會牧養帶來一些方向指引?本文按所觀察的現象作初步分析推論,並提出教會牧養上三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是次選舉創下歷來區議會選舉的最高投票率(47.01%),比起2011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41.49%)增長了約5.5個百分點。這證實了先前不少調查顯示,近年來一般市民提高了對政治及社會的關懷。[1]現時看來,這關懷已去到採取實質行動的地步。若我們相信,在這個時局之下信徒群體大致也同樣提高了對政治及社會的關懷,今日教會牧養就更離不開政治與社會議題。具體而言,信徒可能期望教會除了在原則上教導政教關係之外,教會也要從信仰角度分析社會議題,並且作出公開回應,在有需要的時候甚至作出行動。今日教會若仍是抱著簡單的政教分離信念,對社會事情不聞不問,或只把社會議題作為教會的代禱事項,那麼就只會有更多信徒感到信仰離地。

是次選舉雖然有高投票率,但結果沒有多大改變現時的政治生態。換言之,以往說高投票率有利泛民,在今次選舉中並不明顯。現時坊間仍熱烈分析這現象,其中一個較為簡單的解釋是在建制與民主派當中也多了人出來投票。[2]這反映出佔中所帶來的社會分裂是真實,它至今仍然存在,而且所分裂的兩大陣營也有相當的支持。換言之,所謂反佔中的沉默大多數,或許沒有所說的那麼多;同樣,佔中使很多年輕人反對政府,其影響也未必有所說的大。教會在這個分化處境下去回應社會議題時要分外謹慎,務要反覆考慮不同觀點,切忌隨便基於簡化的理由作出批判,例如單單因為人不守法或對某事件沉默就在明在暗作出指責嘲弄,這只會把分化帶入教會。這不是說教會要作「和稀泥」,而是社會一年多的分化或顯示出雙方仍堅持著不同的價值,社會仍需要時間與機會讓分裂雙方有更多彼此了解及反省。教會當前可以作的是在牧養上促進教內「藍黃」信徒在政治立場上互相了解,教會本身也要作個好的聆聽者,細心思量各方的理據,以信仰作持平的回應。

是次選舉的另一個特色是不少年輕甚至是沒有從政經驗的人勝出,資深的政治明星卻紛紛落敗。坊間有分析指這除了表示市民渴望求變之外,也反映出更多市民接受新興組織或年輕人所提倡的本土意識及社區深耕細作。[3]這可以說明佔中後所提出在社區深耕細作的概念,得到具體落實並初見成效。所以,在市民普遍提高了政治意識及社會關懷之下,再加上新興力量及其他政黨紛紛在社區深耕細作,這或會為社區帶來全新的局面。教會,尤其是那些走社區教會之路的堂會或有辦社會服務的教會,在這可能出現的新局面中可以有何角色?昔日有教會組織在民主運動中發揮聯繫作用,有份促成每年的七一大遊行。[4]今日教會又是否可以在社區中發揮類似的角色,讓人認識到教會不是座落於社區中的一個私人宗教俱樂部,她的存在跟社區發展是息息相關?






[1] 〈港大民研:政治關注10年新高〉,《明報》(201517)
[2] 蔡子強:〈區選結果大有可能讓泛民政治路線調整〉,《明報》(20151124)
[3] 練乙錚:〈傘兵.本土.陳雲.當權派厲害新招〉,《信報》(20151126)
[4] 這方面的資料可參鄭鈺鈿:〈十年回望—九十年代香港教會關社行動評議()〉,《時代論壇》,第627(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