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五個小孩喚醒中產力量

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是以六年前廣為人知的四千五百元校長感人事件改編而成,主角呂校長毅然接受元岡幼稚園的挑戰,從而扭轉五個學生的命運,也為他們家庭帶來祝福。劇情雖沒有驚喜,但勝在真實,這使它成為一齣十分好的「催淚戲」。電影播放期間,因觀眾開啟紙巾包而產生的雜聲此起彼落,在場不少觀眾,不分男女,在散場時也顯得雙眼通紅。然而,除了「催淚」之外,電影也活生生地反映了現今香港的荒謬。電影中有好幾幕給我複雜的感受,既感動,又憤怒。這複雜感受主要是來自那五位學生的貧困處境:生活環境惡劣、小小年紀擔起家中要務,失去雙親,隨時失學等。所以,他們的夢想很卑微,只希望可以分擔父母的工作,減輕父母的勞苦。他們的處境50年代香港孩童生活情況相似,但何竟真實地出現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社會裏?那位月薪比美國總統還要高的所謂首長,有何顏面去面對他們?為此,我感到憤怒。電影所反映的扭曲教育制度,新界土豪惡霸的囂張傲慢,也是叫人在淚水中感到一股怒氣。

然而,人單憑著一股怒氣,難以有甚麼作為。呂校長的感人故事之所以發生,至少要基於兩個因素。第一是經濟因素,即主角本身的中產背景,以致她無太多生活顧慮,可以去當四千五百元校長;第二是意識形態因素,即主角有著一種對現實的批判及追尋意義的毅力。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經濟因素使主角不會因生活巨大壓力而消磨意志,摧毀夢想,像那些學生的家長一樣;意識形態因素使她拒絕去當補習天后,不墮入金錢與名譽的陷阱之中。這個意識形態因素不一定是高言大智或曲高和寡,例如主角所表達的教育理念:生命影響生命,都是老掉牙的大道理。另外,那些未受過高深教育的學生家長與村民,也可感受到主角追尋意義的熱誠與毅力,最終也為之動容。然而,對於當權者、安於現況者及既得利益者,這個意識形態因素或會叫他們感到不安,因為它隱含著一股顛覆的力量,突破他們所定的常規,讓人可以另闢一片天空。它也具有一種道德的感召力,可動搖現存不公的制度,顯露當下的邪惡。電影以學校跟土豪惡霸的對立,顯出這股意識形態的力量如何動搖惡霸的利益,繼而批判當今教育制度之不濟及社會歪風。這種力量可說是軟弱者的大能,或稱為顛覆社會的軟實力,是那些窮得只有錢、剛愎自用、要強好勝者所不會懂的事。

五個孩子喚醒了中產的校長,以其經濟力量及顛覆社會的軟實力,打破現實的困局。今日香港豺狼當道,社會上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局面,實在需要更多中產覺醒,不單以其經濟實力,更加需要意識形態的軟實力,即那份對現實的批判及追尋意義的毅力,好去顛覆既定的常規框架,感召不同階層人士匯聚成一道改變現實的洪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