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等 — 有美於泡咖啡,有惡於等首副

海邊的一座咖啡屋﹗不用再說甚麼,這已給人一種浪漫、優美及鬆弛的感覺,所以電影《海邊咖啡屋》單單片名就已有一定的吸引力。它在台灣的名稱是《寧靜咖啡館之歌》,片名雖然沒有了海邊,卻換上寧靜之歌,發揮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不少看過這電影的人也表示,很喜歡電影給人舒服、溫暖及寧靜的感覺。這電影是典型的日本小品文藝類型,淡淡細緻描繪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感情。電影的純樸氣氛、壯闊美麗的海洋背景及柔和奪目的色彩,使人想起另一同類日本電影《第二扇窗》(Still the Water)

電影故事大致講述主角吉田岬返回故鄉,等候因船難失蹤的父親歸來。她把父親在鄉間的船屋改建為一間海邊咖啡屋,這咖啡屋也重建了鄰近一個單親家庭。溫情及純樸固然是電影的重要元素,但不論英文片名“The Furthest End Awaits”或日文片名さいはてにて-かけがえのない場所-(據說意思是「最終盡頭,無可替代的地方」)[1]也沒有咖啡、海邊或寧靜等字眼,有的只是「盡頭」及「等候」。英文片名有終極等候的意思,日文片名也可以有這意思,因為片名表達那盡頭是無可替代,它就當然值得人去等候。所以,「等候」是電影的焦點所在,它貫穿電影中多個情節,例如吉田岬等候父親歸來,她自己在最後也成了別人的等候對象;那單親家庭的子女常等候母親繪里子歸來,繪里子又常在工作中等候客人回覆,就連電影的重要場景泡咖啡,它本身就是一個要慢要等的程序。劇中吉田岬教導繪里子泡咖啡時,她多次強調要慢、再慢、再慢一點。這幕正好襯托出電影所要表達的等候:為了一杯完美的咖啡,人願意等,也必須要等;同樣,儘管吉田岬的父親已失蹤多年,他在法律上已算為死亡,但為了見父親一面,吉田岬仍願返回家鄉去等,因為她父親就是她心中的「最終盡頭,無可替代的地方」。吉田岬等待父親,但她不是呆呆地等,在等候期間她把破爛的船屋改變為朝氣勃勃的咖啡屋,改變了繪里子的家庭,也聯繫起跟父親一起失蹤的船員的家人。這是等候的動態及積極的一面。

現代社會講求效率,追求即時及瞬間速度,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我們在其中似乎漸漸忘記了等候,把它看為落伍、無奈及失敗,以致我們忽略了等候的操練,也看不見它的美。電影表達出等候可以是浪漫與感人,也可以有著建設性與凝聚力。人為了那無可替代之終極目的,等候也是必須及值得,就如基督宗教信徒等候耶穌基督的再臨。然而,正如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可以很優美如泡咖啡,也可以很邪惡如等首副,作為掩飾實情的藉口。所以,讓我們在生活裏,特別在假期中,重尋等候之美,同時也慎防等候之惡。




[1] http://sakuai2.pixnet.net/blog/post/422631529-日影小心得:寧靜咖啡館之歌。但電影似有另一個稍為不同的日本片名さいはてにて-やさしい香りと待ちながら-,意思可能是「在最遠的,等待香味」,https://ja.wikipedia.org/wiki/さいはてにて-やさしい香りと待ちなが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